5月23日,市文聯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前往長沙開展“長沙品讀蒸瀏記”采風創作活動,走進蒸瀏記高鐵長沙南站店、長沙火車站店、橘子洲景區店,深入了解蒸瀏記發展故事和現狀。
當天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2周年,也是第11個中國文藝志愿者日。23日的交流座談會上,瀏陽蒸菜產業協會會長、“蒸瀏記”創始人彭誠分享了他和蒸瀏記的創業歷程,自2015年從互聯網行業一頭扎進餐飲業,其團隊用十年的堅持在做一件事——把“瀏陽蒸菜”做成“瀏陽蒸菜產業”。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志光
一碗來自瀏陽的蒸菜
蒸瀏記50%以上的原材料來自瀏陽
“這一碗蒸瀏記,滿載600年非遺傳承。”蒸瀏記橘子洲景區店的文化墻,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打卡。
傳承600年,是瀏陽蒸菜的厚重歷史。相傳,明朝初年,客家人遷徙至瀏陽河之源大圍山時,把客家人獨特的干菜、壇子菜、臘制品等加工技藝與漢代就已產生的瀏陽豆豉結合,慢慢形成一種特色風味菜系。
瀏陽蒸菜食材來源廣泛,天上飛的、山中跑的、地里栽的、水里游的、水里長的、家里養的,都可以拿來蒸著吃,幾乎達到了無菜不蒸的境界。
2011年,中國烹飪協會授予瀏陽“中國蒸菜之鄉”稱號;2013年,瀏陽蒸菜獲得“中國地理標志集體商標”;2017年,瀏陽蒸菜認定為長沙市級“非遺”項目。據統計,瀏陽蒸菜門店遍布全國,總量接近2萬家,年營業額超220億元。
蒸瀏記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瀏陽蒸菜全國連鎖品牌,現在全國各大城市有直營門店16家,加盟門店213家,年終端銷售額達到2.6億元。
餐飲,一頭連著生產基地,一頭連著市民餐桌,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蒸瀏記把根扎在瀏陽,也帶動了種植、養殖產業的發展。
“蒸瀏記50%以上的原材料來自瀏陽。”彭誠介紹,公司一直堅守家鄉情懷,通過訂單采購和標準化幫扶,帶動許多本土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村種植養殖合作社實現了規模化發展,“食材原料大多來自瀏陽,豆豉、醬油、醋等調味料主要供貨商也是瀏陽的企業。”
位于瀏陽經開區的蒸瀏記中央廚房,就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各門店當天上報訂單,下午2點收集訂單上報生產計劃,晚上在中央廚房配齊食材,當天晚上至次日凌晨冷鏈發送至門店冰柜。“各門店可以實現‘零廚師’,輕量化運行,既節省了運營成本,也保證了產品的標準化。”
一碗端向世界的蒸菜
曾亮相聯合國總部,如今開進機場高鐵站
5月23日11:40,離登車還有半個多小時,常德市的李先生走進長沙火車站的蒸瀏記,點了一份豆豉蒸排骨、一份蒸水蛋,“方便,快捷,味道也不錯!”
如今,越來越多像李先生這樣經常在外的人,成為蒸瀏記的擁躉。而這背后是蒸瀏記主動出擊,快速布局機場、高鐵站和高速服務區等區域交通樞紐。
彭誠介紹,今年五一期間,蒸瀏記再次刷新開店速度——在湖南、廣東兩省6店同天開業。其中,布局大灣區的東莞東火車站店,是蒸瀏記在“鐵公機”的第32家門店。
作為瀏陽蒸菜產業協會會長,彭誠說,過去的瀏陽蒸菜多以夫妻店形式經營,一口蒸鍋、一個蒸籠,有品類、無品牌,難成規模。“如果一直是這樣,那么瀏陽蒸菜就難以產業化,不能成為別人認可的品牌。”
于是,蒸瀏記一直在著力改變小、散、亂的單打獨斗模式,打通廚房到餐桌的生產鏈,并不斷地做大做強。
憑借“生鮮、冷鏈、日配、到店”這一餐飲供應鏈,蒸瀏記走出瀏陽,走出湖南,走向世界。作為瀏陽餐飲的代表,“蒸瀏記”曾受邀赴法國巴黎參加“感知中國——湖南文化走進法國”系列活動,亮相紐約聯合國總部。
前兩年,全國餐飲乃至零售業因為種種原因經歷了一次大浪淘沙。見慣了商場“悲歡離合”的彭誠直言,在飛機場、高鐵站開店的最底層邏輯就是盈利能力,“誰盈利能力強,誰就能生存下來。”
以上照片均為羅豪正 攝
上午10點,位于高鐵長沙南站候車大廳的蒸瀏記門店工作人員陽海面帶笑容地迎接每一位走進門店的客人。她在這里工作近一年了,早已適應現在的節奏,“現點現吃不用等的方式,很受消費者歡迎。多的時候,一天能接待1000多名客人。”
從長沙高鐵站進站口的店,到候車大廳的店,再到出站口的店,彭誠步履未停、腳步生風,“蒸瀏記在高鐵長沙南站已有4家店,第5家店開始準備了。”
蒸瀏記堅持的經營邏輯,不僅在銷售端,也滲透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一把芥菜制作成干菜到食客餐桌,需經歷農戶種植、合作社采收、加工廠初制、蒸瀏記中央廚房配送、全冷鏈物流、蒸瀏記門店制作……每個環節,都要能平衡,產業鏈條才能運轉下去。“這也是蒸瀏記越做越大,卻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原因。”
編輯:孔芬
審核:龍章平 周敏